菜单栏
首页»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北京科技报】乔东平:SOS儿童村—呼唤妈妈

来源:葡萄京手机官网北京科技报   发布时间:2011-06-15   浏览量:
  

  

      “60多年后的情况和儿童福利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儿童村在中国的发展不加以改革,而是全部照搬它们一成不变的模式和限定条件,其发展前景不被看好。” 
 
      8月16日,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SOS儿童村(后简称“儿童村”)再次面向社会招聘“妈妈”。自2009年7月3日开村运行一年以来,目前仍然缺少8位“妈妈”及4位“阿姨”,找到一个合乎要求的“妈妈”尤为不易。
      中国SOS儿童村协会会长白益华告诉《北京科技报》,儿童村是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它采用小家庭分养方式。每个家庭有6~8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孤儿,他们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由一名女性充当家庭中妈妈的角色,“妈妈”要爱护孩子,并能教育他们,使其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妈妈”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要与正常家庭中的母亲一样。另外按照规定,儿童村的阿姨需要在孩子们的“妈妈”休假或者有事时为之提供“妈妈”样的服务,只要“阿姨”自己愿意,其在“妈妈”出现空缺时也可以转成“妈妈”。
      事实上,SOS儿童村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慈善组织。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村由奥地利科学院名誉院士赫尔曼·格迈纳于1949年在奥地利建立,当时主要致力于帮助那些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失去了家园、安全和家庭的孩子们。后来在许多人的赞助下逐渐壮大,以帮助全世界的孤儿。
      现在,该组织已经扩展到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其办村宗旨是为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提供一个有“妈妈”的家庭式生活环境,使他们重新获得母爱并享受“家庭”温暖。该组织使用SOS这个国际上通用的求救信号,是为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帮助一些在灾难中幸存的孩子,目前该组织在世界上已经建立了470多个儿童村。
      白益华说,一般来说,每一个儿童村有15~20个家庭,北京的儿童村也是如此。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立的住宅。进入就学年龄的孤儿,可就近上学,这些孤儿进入青年期后,会迁至SOS青年宿舍居住,直到完全独立走向社会。“他们要是考上大学,SOS儿童村组织会资助其上大学,没有考上大学的,也会帮助其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愿意回到家乡自己创业或者生活的也会获得一些相应的帮助。因此,该组织是一个能够有效保证孤儿健康成长的民间福利机构。”
      “为了给儿童村的孩子们找到合格的‘妈妈’, 国际SOS儿童村组织规定,给孩子们寻找的‘妈妈’必须是没有结婚的女性或者结婚后离异并且没有孩子的女性。”白益华认为,国际SOS儿童村组织的这种规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只有这样的女性,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全部爱赋予到这些孩子们的身上。
      然而,这种限定性的规定也给寻找“妈妈”带来了一些难度,北京儿童村的“妈妈”难找,主要就是因为这种规定所致。白益华告诉记者,虽然北京儿童村招“妈妈”时也有一些报名的女性符合规定的条件,但是最后由于其家人不同意,她们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划,北京SOS儿童村计划一共组建15个家庭,并配备15名“妈妈”和6位“阿姨”作为“妈妈”的助手负责抚养孩子成长。截至目前,儿童村已经组建了7个家庭、共有32个孩子入住,有7位“妈妈”和2名“阿姨”照顾孩子们的成长。如果该村要抚养120名左右的儿童,另外找4个“阿姨”难度并不大,但是解决其他8位“妈妈”短缺的问题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然而“妈妈”短缺的问题并不是只在北京儿童村存在。白益华说,从1984年11月由国际SOS儿童村组织赞助,首先在中国天津市和烟台市建立中国SOS儿童村开始,至今包括北京在内,已经有10所城市建立了儿童村,但缺少“妈妈”是我国儿童村的普遍问题。
      在葡萄京手机官网(中国)有限公司乔东平副教授看来,儿童村对招收对象的限制条件和不能收养的规定都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
      她谈到,国际儿童村组织规定,其招收的儿童要在8周岁以下,并且是没有身体残疾或疾病的健康孤儿。我国城市中的健康孤儿基本上都通过福利院被各个家庭领养。农村中的孤儿一般被家族内收养,除非因贫困难以抚养。这些年来,我国家庭收养孩子的需求量一直很大,2009年全国有4.4万名孤儿被家庭收养,其中有4000多个是国外家庭。健康孤儿很容易被收养,因此儿童村现在找符合他们条件的孤儿比较难。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户口限制较严,北京儿童村也不太可能招收外地的儿童,其上学和将来的就业会存在难题。 因此,北京SOS儿童村要想收养一个符合他们条件的儿童并不容易。
      记者了解到,北京儿童村运行一年多以来,在北京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孤儿,在儿童村中的30多个孩子,目前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北京一些贫困家庭的非孤儿。
      乔东平指出,“儿童村的孩子不让家庭收养,并不符合当今儿童福利的理念和发展趋势。国际社会公认,家庭是最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虽然在儿童村‘类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与儿童福利院等其他大机构相比,更有家的感觉,更有利于儿童成长,但是还是不如家庭收养好。”
      “现在被各种机构和家庭收养的儿童基本上都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其身体的健康成长一般不会有问题,但其心理和情感发展却会有很大差别,比较而言,永久的家庭收养最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孤儿养育的第一选择。”另外,儿童村不收残障儿童的做法也可能会受到歧视残疾儿童的质疑,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考虑到自身能力有限,难以抚养残疾儿童。
      “如果儿童村建在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广大西部地区,建在中小城市,面向贫困农村招收孤儿,符合条件的孤儿可能会多一些,成本也低很多,比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应该会起到更好的社会效用。同时,也可以考虑改变招收条件,扩大服务对象。”乔东平在谈到中国儿童村的选址时这样建议。
      儿童村的模式给孩子们营造了类似家庭的环境,但孩子无法享受父爱对他们的成长是个欠缺。而且职业“妈妈”要求的条件会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现有的“妈妈”也不一定能长期做下去,如果中途换“妈妈”,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好。乔东平表示了她的担心。
      乔东平分析认为,“现在的儿童村国际组织要想发展,应该有改革创新的意识,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同于二战后该组织建立的时期,当时有很多战争留下的孤儿和寡妇。60多年后的情况和儿童福利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儿童村在中国的发展不加以改革,而是全部照搬它们一成不变的模式和限定条件,其发展前景不被看好。”

 

原载:北京科技报

2010年 第33期  总第149期   2010年08月23日

http://www.bkweek.com/pfWebplus/Emagazine/pfPrdArticle.aspx?ArticleId=02348c4d-3931-4ecc-9c48-d7f2ab58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