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栏
首页» 学术科研» 员工动态

社发院第二期“博力论坛”

发布时间:2013-10-09   浏览量:
  

  2013年9月18日,***葡萄京手机官网(中国)有限公司在后主楼2026会议室举办了第二期博力论坛。本期论坛的主题是“如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由集团巴战龙老师主讲。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两位教授进行了点评,他们分别是民大教育学院教授滕星与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关凯。

  巴战龙老师首先界定了“人口较少民族”的概念。他引出了国际学术界的“小民族”一词,简短介绍了这一称谓的来源。“小民族”是指人数不满50万的民族,但随后中国政府出于对这些民族的尊重改称为“人口较少民族”。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人口在30万以下的28个民族属于这一群体。

  巴老师之后回顾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政策,及其主要的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99年关于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与社会专项研究工作和2001年将人口较少民族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的意见,标志着“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正式进入国家公共政策议程。在第二阶段,2005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和有关的工作会议意味着这项工作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第三阶段的成果主要是2011年编制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07年至2012年间共召开三次工作经验交流会为代表,各地政府总结交流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经验,提升了新闻媒体和公众对扶持政策的认知程度。

  巴老师接下来分析了2005年至2011年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地域范围变化。相较而言,2005年规划的主旨是传统式扶贫,内容包括扶贫规划和基本民生保障规划,共投入各项资金37.5亿元。2011年的主旨是反贫困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内容包括反贫困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年规划还指出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贫困问题、不完善的基础设施、缺乏特色产业支撑和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等等。

  在2011年规划分析的基础上,巴老师提出了规划三个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政策内容层面,发展干预的涉及面太大,思路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在政策制定层面上,牵头部门没有教育部、民政部和文化部,“自下而上”的路径导致政策项目成为“基建项目”;在政策执行层面,“省级政府负总责”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政策替换”现象。

 

  随后,巴老师讨论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文化愿景和路径选择。他首先从人类学和公共政策视角阐述了路径选择的依据,接着介绍了强调专业精英指导的 “维柯斯计划”和群众自主的“福克斯计划”。他分析比较了各国“小民族”的发展模式,包括针对澳大利亚土著、美国印第安人和台湾原住民的不同政策。

  巴老师指出,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路径选择应着眼于优质教育和构建研究能力。前者包括提供免费基础教育、出台贫困老员工扶助政策、在高水平研究性大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骨干人才等措施。后者应借助相应的组织、网络和出版物等。巴老师最后强调,有关的主导思路和具体项目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这需要培养解决问题和促进发展的人,提升他们研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整体上提升人口较少民族的自主发展能力——“现在的扶持是为了将来不扶持。”

  两位嘉宾随后对巴老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关凯教授首先结合各个时期的国情,回顾了我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政策。他接着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分析了扶持政策的主体和终极目标。他特别讨论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政策覆盖面问题。

  滕星教授首先肯定了巴老师研究的新颖性和深刻程度,其次讨论了“文化自觉”的内涵,并分析了社会价值与文化自觉的冲突,以及族群诉求被主流社会接受的限度。滕老师肯定了当前中国的少数民族扶持政策,并反思了其利弊关系,强调国家应结合政策受众的实际生活水平进行扶持,帮助少数民族融入现代社会。

  最后,参与此次论坛的员工和记者就相关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博力论坛”将继续就中国社会政策热点问题组织研讨活动。

 

(图/文:伍琼 马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