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栏
首页» 招生教学» 学术型博士» 教务信息

2016级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齐从鹏答辩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08-11   浏览量:
  



博士生姓名:齐从鹏

 

 

年级专业:2016级公共管理

 

 

导师姓名:张强教授

 

 

答辩时间及地点:

2020年8月12日9:00-10:30(远程视频答辩:腾讯会议)

会议ID:393 520 326

 

 

论文题目:多元共塑下的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持续性研究

 

 

答辩简述:

如何有效激活广大社区居民志愿参与持续性,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需重点回应的难题。目前,国家层面虽采取了释放空间、释放资源、赋权增能等一系列社会化改革举措,但却尚未有效扭转基层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持续性困局。为更好的探究弱持续性社区志愿参与的核心症结,以及社会化改革社区志愿参与促进效应消解逻辑,本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融合结构与行为分析的视角,建立了个体驱动、组织因素和供给生态之间的有机关联。研究发现:志愿者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并非持续性社区志愿参与的关键性障碍;志愿者个体增能、组织支持、服务效能也并未显著促进持续性社区志愿参与;社会组织动员只对“社区外”并未对“社区内”持续志愿参与发挥显著性影响,基层社区志愿参与行政动员态势依然尚未扭转供给知晓度、群体融合虽对持续性社区志愿参与具有显著性影响,但社会组织在社区依然面临供给常态化、动员持续性难题。推进持续性社区志愿参与需要超越志愿者自我决定论与志愿服务技术治理取向,在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制语境中反思“政府”介入的复杂性影响。在政府多重治理逻辑下,社会组织在社区场域内服务供给面临着制度、资源、空间、能力等多重约束,使得在社区内的基本类和专属类服务主要表现为跨域专业化供给、任务式供给、回应式供给、在地专业化供给、个性化供给、边缘式供给等六种模式。当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供给体系呈现强动员、碎片化、内卷化和同构化的结构性失衡困局,弱化着社会组织专业化效应在社区内的发挥,消解志愿者个体持续性参与机会与动力,耗散社会化改革持续性社区志愿参与的促进效应。破解社区志愿参与持续性困局,不仅在于激发志愿者个体内在参与动力,更在于如何优化社区志愿服务供给模式协同组合,推动专业化供给深嵌社区。

 

答辩组成员(5人):

魏娜(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丁元竹(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何增科(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张晓红(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网成(委员):葡萄京手机官网社会学院教授

 

答辩秘书:刘城城